3)第247章 他杀死了那个城管_让你打官司,怎么全都无罪了?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只会觉得伱虚伪。

  但你要说跟舆论有关系,就又有人会质疑法院判案子难道是看舆论的吗?

  所以他并没有否认舆论的作用,而是点明了其监督作用,然后直截了当的说一审法院判错了,这才是二审改判的最大原因。

  我都承认法院搞错了,你总不能还质疑我吧?

  “那能不能请您评价一下,本案中司法与舆论发生的冲突?”

  刘文仁已经有些汗流浃背了,这些记者怎么一个比一个刁钻?

  “本案中,舆论对于张驰一审判决的质疑与纠偏,说明我们的司法和舆论之间是存在互动的,同时也体现了法理与情理的纠结。

  从法律职业层面来说,司法本来就要保持相对独立,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,但司法独立不是保持在舆论真空中的独立。

  司法的独立性如果太过绝对,也可能会使司法机构变的僵硬,不排除个别正义会受到侵犯。

  张驰这个案件,一审法院就是站在了超然的上帝视角,按照绝对理性客观的标准,照着法律条文机械的得出‘生命健康权被侵犯的危险性较小’、‘不存在防卫的紧迫性’这样的结论,舆论及时的关注到了一审判决的不恰当之处,也是给二审法院提供了警醒及参考意见。

  舆论和司法看似是在两个不同的方向讲述故事,就像这个案子,有人认为张驰的行为是法律上的行为,也有人认为是伦理上的行为。

  催债人的行为也许没有危及张驰母子的生命安全,但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,母亲受辱,作为子女绝对不可能不管不顾,这是张驰的反抗得到很多人认同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  犯罪与否,有时候并不是单纯的专业问题,每一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,司法不可能完全不考虑社会普遍良知的约束。

  立法虽然是理性的,但本质上是对人类情感的逻辑化表达,法律归根结底是平衡的艺术。

  所以我想说的是,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,它还要兼顾到伦理人情,努力在各种合理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,这样人们才会在司法案件之中,感受到真正的公平正义。”

  “那对于杜金亮等人的催债,我们可以看到有非法拘禁、殴打、侮辱等行为,他们会因为是受害者,就不用为这些行为付出代价了吗?”

  刚刚走出法院大门的李福军严兆生郭天明,正站在人群外围凑热闹,听到这个问题徒然一僵。

  “那当然是不可能的。”

  刘文仁早就看到他们几个,瞥了他们一眼:“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责任,他们几个虽然是张驰案的受害者,但同时也是其他案件的加害者。

  之前他们受了伤,又是被害人,所以暂缓了对他们的处理。

  但是现在张驰案已经结束,我想很快就会有人去找这几名催债人聊他们的问题。”

  完了!现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