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一百九十八章 盖房子喽_你好,1983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自家繁忙的盖房大业中抽身出来,把精力投入到木耳栽培上。

  村里大部分人,也都聚拢到场院这边。

  一架架的木耳段,都被熏得黑糊糊的,这倒不是遭了火灾,而是在王教授的指导下,故意用干草熏过的。

  这样做的目的,主要是清除木头段里面藏匿的一些害虫,以及自带的不良杂菌。

  准备工作全部就绪,大伙就在王教授和学生们的指导下,开始接种菌种。

  先要用电钻,在木头段上打孔,横竖间距适当,基本上是打成梅花桩的形状。

  然后把准备好的菌块,塞进孔洞里,洞口用苞米瓤子一塞,一个孔洞的木耳菌种就算种完了。

  玉米芯还事先用水泡一下,塞得比较严实。

  这项工作,以后主要是村里的妇女来完成,一来劳动强度不大,二来嘛,妇女比较细心,干这活儿正合适。

  旁边一群大老爷们在那围观,嘴里当然也闲不住。

  张杆子也抽空过来瞧热闹,看到自家媳妇也往孔洞里塞菌种,就在旁边关切地叮嘱:

  “媳妇,玉米芯的塞子,一定要塞严实喽。”

  “放心,塞严实了,一点缝儿都没有。”

  王翠花嘴里答应着,手上还挺麻利。

  旁边大张罗就嘻嘻笑:“杆子你就放心好了,你媳妇有老底儿,肯定不会迷路。”

  大伙一阵哄笑,张杆子新婚之夜迷路的典故,在夹皮沟估计得一辈辈地流传下去。

  张杆子也不是好惹的,抄起一根玉米芯,就要给大张罗也塞上。

  “行了,都别在这扯蛋,都建大棚去!”

  张队长见状吼了一嗓子,闲人就全都去干活了。

  一根木耳段栽种完菌种之后,就移入大棚里面,搭成一排排的人字形木头架,等着菌种慢慢生发。

  剩下的就是后期的管理,控制好温度和湿度,定期通风,这些同样很重要。

  这些工作,其实都不难,村里的老人小孩都能学会,老头老太太们坐着小板凳,照样也能往木耳段里塞菌种。

  一连忙活几天,新建的大棚,全都被移入木耳段,这项工作,才算暂时告一段落。

  只是砍伐下来的木头段有点多,最后还剩了一部分。

  这些当然也不能浪费,同样被接入菌种,然后直接运到山上,选了两片杂树林,直接搭成一架一架的。

  在这种纯天然的环境中生成的木耳,估计品质跟野生的,基本没什么区别。

  整个流程学习完毕之后,海大贵派来的两名村民,也就急火火地回去了,

  他们还带走了王教授的两名学生,进行菌种培养并且全程指导。

  剩下的学生,王教授则准备带着他们返回学校,毕竟出来都快两个月喽。

  “王爷爷,您可不能走,黑木耳研究完,新项目也该启动了,这次,咱们搞人工栽培猴头菌。”

  刘青山早就计划好了,岂能轻易放人?

  “好你个小山子,合着我们都成你们夹皮沟的长工了是吧?”

  王教授还真在这里住的习惯了,乐乐呵呵地接下这个任务。

  魏铁柱等几名学生也不由得精神一振:要是再把猴头菇的项目搞成了,那么他们的水平和能力,也会不断提升,前途一片光明。

  人工培育出来的猴头菇,刘青山也尝过几回,怎么形容呢:反正肯定是猴头菇,不能说它是别的物种。

  可吃起来简直味同嚼蜡,根本就没有野生猴头儿的那种鲜味。

  离开了大自然独特的环境,也就失去了灵性,这种货色,刘青山还真不屑去种植。

  可惜,野生的猴头菌,数量又实在太过稀少,形不成规模,收益就很有限。

  他的设想是:人工接种,野外环境自然生长。

  其实就是在林子里合适的树木上,人工植入菌种,然后让猴头菇完全在野生状态下长大。

  这个难度就有点高,也更具有挑战性,王教授带着学生,一门心思地转入到这个新的研究项目之中。

  在忙忙碌碌中,刘青山终于接到了县里的电话通知。

  外商藤田正一,带领考察团来到碧水县,点名要去夹皮沟所处的豆包山进行考察,希望村里做好接待工作。

  撂下电话,刘青山也握起拳头,使劲挥舞一下:终于来了,等你好久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